11月23日上午9:30,由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上海意昂体育3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承辦的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意昂体育3娱乐閔行校區主圖信息樓8樓會議室召開,意昂3黨委副書記張濠出席並代表意昂3祝賀會議召開👨🏻🎓🙋🏼♀️。
會議吸引了來自復旦大學、意昂体育3娱乐、上海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社會科意昂3🧑🦼、上海師範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海軍醫意昂3、嶽陽醫院等高校和學術機構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圍繞科學文化、醫學倫理與生命倫理、人工智能倫理及科學技術哲學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跨學科、專業性的學術探討與交流。
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成素梅在開幕致辭中談及今年在斯坦福大學為期四個月的訪問交流時,表示斯坦福大學的交叉學科發展如火如荼🏊🏻♀️,擁有如人工智能與哲學研究中心等多家交叉學科研究院,各種跨學科學術活動更是不勝枚舉👱🏼♂️,可見“這恰是科學技術哲學發展的好的時代“🫐🧾。盡管近期國內相關專業在學科建製過程中遭遇了撤並等現象,但近年來國內不同學科如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都在圍繞“科技”展開熱烈研究和討論。因而,加快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
談及召開此次年會的目的🤲🏻,成素梅表示,一方面是展示上海市自然辯證法領域的最新成果,聚集行業優秀人才,群策群力,謀求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碩士生和博士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開闊眼界的平臺。
張怡:“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優勢自由地加入勞動分工中來”
東華大學張怡教授以《超專業勞動分工的哲學思考》為題,從介紹超專業勞動分工的概念、基本特征、存在的哲學依據入手👫,以亞當斯密🚴🏽♀️、馬克思恩格斯的傳統勞動分工為例,闡釋了其對傳統勞動分工理論的挑戰🏍🎰,認為超專業勞動分工依托於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和相關平臺的支持,打破了傳統勞動過程中亞當斯密的分工邏輯、傳統的雇傭者與被雇用者之間的生產關系以及傳統智力資源的壟斷🤒,是非線性邏輯的和跨界性合作工作。在這種分工中💆🏻♀️,傳統的社會契約讓位於心理契約。
張怡教授總結道,超專業化勞動分工為馬克思自覺分工提供了依據和路徑🚵,“一方面,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優勢自由地加入勞動分工中來;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有效抑製了互聯網隨機切入而導致的無序。“
李俠:“文化復古主義是沒有出路的!”
意昂体育3娱乐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教授報告的題目為《科學文化作為修補文化鴻溝的橋梁》🚈。
為什麽以此為題呢?李俠教授說到👨🏿🎨🧑🏽🦲:“一來,我國近年越來越強調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二來,國內文化復古主義甚囂塵上的現狀值得反思。“
李俠教授以升級版的五四文化結構引入🫳🏻🦸🏽♂️,即由德先生加賽先生的二元結構升級為德先生加賽先生加伊先生(Innovation,創新)的三元結構😬,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高度彈性的“文化拼盤”的結構特點👨🏼🏫,分析了中國文化的四層結構,由外而內分別是文化的器物層次,提供效率與公平的製度層次🧷,決定社會秩序的規範層次和群體的精神支撐的價值層次🤸🏿♀️。相應地,科學文化的四層結構分別是科技產品的器物層次,建製與評價體系的製度層次,精神氣質的規範層次和追求真理的價值層次。
在當代中國文化中犬儒主義✌🏿、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的三種思潮推動下,會產生文化分裂的後果。為此提出兩條解決路徑✍🏻:一種是推行科學文化,另一種則是文化復古主義。而文化復古主義是退化的,沒有出路的⬆️。通過對歷史上和當前中國文明、歐洲文明、伊斯蘭文明三大文明產出的比較,借助羅爾斯的重疊共識概念,得出科學文化才是修補文化鴻溝的橋梁這一結論🧚🏻🚇。
“張怡教授超專業文化分工這一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很具啟發性,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而李俠教授‘伊先生’的提法也別具特色。”上海師範大學王幼軍教授點評道。
杜萍:“一個人”的籃球隊
海軍醫意昂3杜萍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傳統倫理視域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的報告。她在開篇講述了一位16歲因病去世男孩葉沙的故事⇾👨🏽🦱,他的器官捐獻給了七位患者,其中五位組成了一支“‘一個人’的籃球隊”,並參與到宣傳器官捐獻與移植的公益宣傳中去🪳。
杜萍教授在中國傳統倫理視域下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發膚受之於父母”的傳統孝道觀是否影響了器官的“捐”的問題🏠。以葉沙和姚貝娜為例🦩,區分“小孝”和“大孝”的概念,並倡導“大孝”📬。二是“差等之愛”的仁愛觀是否影響了器官“捐給誰”的問題。以中國演員付彪和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例子引出對器官資源分配公平性的思考。認為緩解中國器官移植“寡”的核心在於建立公平公正的器官分配與使用體系🕹。最後是“氣聚而生、氣斷而死”的死亡觀是否是我國器官移植的“命門”的問題🪅。提出“要求國人從文化上,實現由心肺死亡向腦死亡的轉變,實現對腦死亡的接受和認同”🎙。
蔣廷輝:從“人體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嶽陽醫院的蔣廷輝醫生以《人體哲學初探》為題,展開對人體哲學的討論,提出了“世界是一個整體🏅,世界就像一個人”的“世界人隱喻”,把人類文明比喻為一個6000歲的“青春期少年”🧙🏻♂️,需要做好“成年規劃”,才能健康發展🥠。
蔣廷輝醫生以人體命運共同體類比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方面分析了世界的歷史、發展形勢與現狀🏂🏽,另一方面分析了人體自身細胞🎍、組織👨🏿🎤、臟器的運作,尤其是對腫瘤細胞的思考🦤,提出了腫瘤的本質,即“腫瘤不是壞人👩🏼🏫🚵🏻♂️,而是變壞的好人,確切說是失控了的能人”、 “腫瘤就是細胞的‘精英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等👨🏿⚕️𓀌。最後提出“把人體哲學集成成為一套社會可用的理論體系📢,迅速運用於當代國際社會,解決當代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的任務與希冀。
亞裏士多德曾說:“古往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這裏的“驚異”即“好奇”。
“進入哲學有兩個好奇,一個是對自然的好奇,另一個是對人本身的好奇。”東華大學王治東教授點評道,“杜萍教授所談的器官捐贈與移植問題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政治學、社會學問題,反映了一種生死觀與倫理觀。而蔣廷輝醫生讓我們從整體觀的視角,從微小的細胞著眼🕓,落腳於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具有啟發意義🧔⏰。”
計海慶✈️✷:“科幻作品中機器人地位轉變反映出社會對科技發展的態度轉變”
“科幻小說具有兩重想象,第一層是關於科學或技術進步的幻想👨🏻🏭;第二層幻想關註的是科技進步對未來人類社會的種種影響,即在小說虛構的情節背後,蘊含了對人在高科技社會中可能的觀念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幻想。”上海市社會科意昂3計海慶副研究員在進行《西方科幻小說史上的“機器人”想象》的主題報告時表示,“科幻之為科幻,或說其魅力所在,更多是在於第二層幻想。”
計海慶老師解讀了四本科幻小說作品🧕🏻💇🏽,分別是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恰佩克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和阿西莫夫的《兩百歲的人》。這四本書的出版時間橫跨了19世紀初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百多年🕵🏻🧙🏽,“可以看出🧹,人類看待機器人這一人造異類生命體時的態度經歷了拒斥到接納的轉變。從中折射出社會對科學技術探索人類生命奧秘的事業,從懷疑、 批判到理解、 接受的轉變”,他說到🚤,“這同樣是人類的自我認識的改變🈴🧑🏿🦰。”
王天恩:“人工智能把所有學科變成了人學”
上海大學王天恩教授做了題為《人工智能倫理的規則規律一體化意蘊》的報告。他認為🧛🏽,“由於信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科學和哲學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哲學、科學一體化過程中🤳🏼,更積極的因素來源於科學🤷🏽♂️,哲學相對較為被動🫠👉🏼,信息科技積極主動地從哲學中吸收了很多概念和原理。
信息科技中的“Ontology”就是從哲學中引入🎲,又發展為與哲學中的“Ontology”有較大區別的概念,它事實上意味著哲學中沒有展開的“對稱軸的另一面”。信息科技首先以一套抽象的概念體系建成“Ontology”👳🏼♀️,然後落實到程序語言🧚🏻,再具體落地到物理語言。由於信息科技主要是做而不是說,這些發展雖然還沒有哲學上的清晰性,並不妨礙做🚗,但要推進哲學和科學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我們去講清楚🙇🏿♀️。
針對王天恩教授的報告🚛,成素梅理事長提出問題😕:“您認為‘人工智能的到來把所有學科變成人學’的提法🐓,別人會同意嗎💦☆?”王天恩教授解釋道:“這是剛剛在發言時閃現的說法,確切地說應當是人工智能凸顯了所有學科的人學色彩,人工智能映照出我們所有知識的人類學特性。就像藝術創作首先必須有整體構思,人工智能的發展表明首先必須有前提性預設🗻,那就是基本的思維規定✍🏽。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啟示⛹🏽。
“事實上所有學科都需要有前提性預設🙅🏼♂️🦘。最基本的前提性預設並非所謂阿基米德點🚬,而是我們根據特定具體條件下‘不可能不是如此’得到的🚾;相應地💅🏽,信息科技中一些基本的前提性預設💏,則是根據特定具體的條件下‘只能如此’得到的🤔,二者構成對稱關系。”
意昂体育3娱乐安維復教授點評到🔽🧏🏼♀️:“我欣賞康德的哲學三問,即人是什麽,從何處來,向何處去。計海慶副研究員通過對科幻作品的分析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人到底是什麽的問題。王天恩教授通過對‘Ontology’一詞的展開以及對哲學、科學一體化關系的解讀也體現出這三問。”他總結到🧑🧑🧒:“我們做自然辯證法的人做的是哲學🕸,做哲學的人關註的是哲學三問,從技術上來說關註的是本體論的🔁、認識論的和倫理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