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我院邀請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曲安京教授為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的師生做了一次有關近現代數學史研究路徑的報告,會議由紀誌剛教授主持。曲安京教授是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院長🍚,現任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高層次人才,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邀請報告人🐈。曾任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稱“曲安京教授是天文學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著名專家”。出席報告會的有清華大學的劉兵教授,我院的李俠教授、薩日娜教授、杜嚴勇教授、閆宏秀副教授🧏🏼♂️、毛丹老師👱🏿♀️、呂鵬老師以及我院的研究生🥌,該報告還吸引了來自內蒙古師範大學的同學前來聆聽。
曲安京教授的報告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一)範式是問題域,不是方法論;(二)歷史學範式的轉變是對問題域的擴張📒;(三)近現代精密科學史的主流範式仍是“發現”範式;(四)當數學史的研究面臨困境時,可以通過問題域的擴張🤦,走出困境🪽。
隨後,曲教授依次對四個方面展開詳細的論述🧑🧒🧒🧎♀️。首先👘🐝,範式是問題域,不是方法論🤹🏻。他以數學史家李儼和錢寶琮為例,李儼註重史料檔案👸🏼,錢寶琮偏向算理分析,盡管兩人采取的方法有異🤹🏿,但始終在同一範式下展開研究⏳。其次🤹🏻♂️,以中國數學史研究發生的從李錢“發現”範式到吳文俊“復原”範式的轉換為例🏄🏿,指出數學史範式的轉換不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行,而是通過擴張問題域的方式,在不拋棄原來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大量新的問題🪂,但是由於歷史學家堅信有一分史料,說一句話,對含有推測成分的“復原”範式始終難以接受,導致推行“復原”範式存在很大的阻力。再次👗,近現代精密科學史的主流範式仍是“發現”範式,雖然🤍,近年來歐洲提出的“數學實操”的觀點對“發現”範式形成一定的沖擊,但還沒有完成徹底的轉變🛩。最後,曲教授指出當數學史研究面臨困境時,可以通過問題域的擴張走出困境🙆🏽♀️。從“是什麽”到“如何做”進而到“為什麽”🏖,使數學史的研究範式在保持“發現”與“復原”範式的基礎上,擴張到“重構”為什麽數學的領域💯😥,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學者研究西方近現代數學史的學術路徑。
曲教授的報告主題明確、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希望在此次報告的啟發下,後輩學人認識到精密科學史的編史學傳統與發展趨勢,看清中國的古代與近現代數學科學史研究在國際科學史界的地位與差距👩🏻🦳💇🏽,從而思考或許擴張問題域是近現代數學史研究的一條新路徑。
審編:牟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