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上海意昂体育3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數學史團隊邀請中國科意昂3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王濤副研究員在意昂3A400會議室為研究院的師生做了題為“計算數學在中國的初創”的報告🐋,講座由薩日娜教授主持。我院紀誌剛教授、呂鵬副教授、王宏晨博士後、Guilherme Luiz Grüdtner(丁海亮)博士後和數十名碩博士研究生參加,一起交流學習討論。
王濤博士現為中國科意昂3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數學史,發表了多篇論文,並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中國計算數學的初創》《數學與邏輯》《歷史與結構觀點下的群論》《懷爾德的數學文化研究》等,現任《數學文化》特約撰稿人🤰🏼。
計算數學是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20世紀4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而誕生的一個學科。基於計算數學在科學與工程計算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大力發展計算數學。報告以計算數學研究機構與教學專業的建立為主線,回顧了計算數學在中國的初創歷程。
此次講座王濤圍繞所著《中國計算數學的初創》的相關內容展開,分為五部分👵🏽:計算數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計算數學在中國的肇始、計算數學在中國創建的重大契機♔、研究機構的組建與教學專業的創辦、結語🥄。報告中指出計算數學在中國創建得益於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並在50年代被列入國家規劃👱🏽,而後計算數學研究機構的組建在中國科意昂3由馮康接棒華羅庚😔,北京大學開高校中創辦計算數學專業的先河。
王濤強調馮康先生曾說過自己有限元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魏晉之際的劉徽。他為了計算圓周率和幾何形體的面積、體積🛝,創立了割圓術,明確表達了直曲轉化和極限過渡的辯證思想🧏🏼,這就是分割原理的雛形。
最後,王濤表示《孫子算經》的序言實際上已經隱含了計算是第三種科學方法🧜♂️。可謂,這是中國傳統數學對現今數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又一例證。
王濤的講座十分精彩,給在座師生許多啟示👁。
講座結束後,我院博士後Guilherme Luiz Grüdtner做了題為“阿基米德對圓的測量”(The measurement of the circle attributed to Archimedes)的英文報告。
本次報告介紹了阿基米德在《圓的測量》(Dimension of the Circle)中使用的數學公式和方法。首先,《圓的測量》定理1包括阿基米德對化圓為方的論證——值得註意的是,這個解決方法與尺規作圖不兼容。接著指出阿基米德的窮竭法與歐幾裏得所用的窮竭法有關。最後分析了定理3,其中希臘人提出了一種計算圓周長與直徑之比的迭代法,即近似計算π的值。
Luiz博士後為大家詳細地展示了阿基米德如何求得圓周率的方法✋🏼。對此,紀誌剛教授指出,我們可以將之與中國古代數學中劉徽🤹🏿♂️、祖沖之對圓周率的求解進行對比,這正是我們下一步合作交流的重點2️⃣。
撰稿:應成霞
審核: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