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2022年12月2日上午,上海意昂体育3邀請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意昂3教授江怡做客思源講堂第二十六期💆🏽♂️,作題為“無監督學習與自由意誌問題”的學術報告🍯。講座由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柳海濤教授主持,校內外近二百位師生參加交流學習。
江怡首先介紹了引發無監督學習與自由意誌問題的兩個背景🧑🏻🎓7️⃣,科學的背景:人工智能技術的當代發展;哲學的背景🐔🏌🏻♀️:哲學史上對自由意誌的討論。接著對人工智能中的無監督學習的技術手段聚類分析、自動編碼器、特征分離技術🦚、期望最大值算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然後🖕🏼,江怡對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由意誌進行了探討🂠。通過對哲學史上柏拉圖👽、奧古斯丁、阿奎那以及近代哲學中的自由意誌概念進行回顧,引出了自由意誌與決定論是否相容的問題。以此過渡到對人工智能與自由意誌兩種不同態度的討論。第一種態度是人工智能有自由意誌🏊♀️,因為它有自由選擇能力;或者是可以接受相容論,不能承認決定論💆♂️,第二種態度是人工智能不具有自由意誌,自由意誌是人機之間的絕對界限。
最後🐢,江怡對自我意識和自由意誌的關系、知覺和經驗的區分以及智能和意識的區分進行了討論,指出機器具有知覺能力但沒有經驗內容🧎➡️。另一方面📰,無監督學習可以表現出好像具有自由意誌,因此人工智能對哲學中的自由意誌觀念發起了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意識是一種純粹的生化後像(A MERE BIOCHEMICAL AFTERTHOUGHT),二是無監督學習仍然需要因果關系加以說明,導致了自由意誌和因果決定論的沖突。在結語部分江怡認為神經科學給出了對自由意誌的一個解釋,哲學家的工作是辨明界限,不要偏離理性常識,陷入形而上的世界。
講座與談人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教授圍繞 “人工智能從知覺到經驗的跨度問題”、“是否要相信有自由意誌”以及“人類的一些經典界定是否是因為計算不充分導致的” 三個問題與江怡教授進行交流,並引發線上師生們的熱烈討論。
撰稿😶🌫️:胡溪、柳海濤
審核🫛:鮑金